我是你的眼———周庆英十四年如一日照料失明丈夫纪实
  矮矮的个头,瘦削的脸庞,脸上始终挂着温暖的笑容,整个人看起来阳光开朗,这是记者对通榆镇三元村村民周庆英的第一印象。在邻居们的眼中,周庆英是当之无愧的好妻子,她14年如一日,照顾失明重病丈夫的故事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情有时候不需要山盟海誓,更多的时候体现在默默付出的爱,周庆英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相濡以沫的爱情就在我们身边。

跨越千里的结缘

  17年前,刚满23岁的云南省永善县凤凰村的周庆英跟随村里的一个小姐妹来到江苏打工。不久,小姐妹结婚后来到夫家所在的阜宁县,周庆英也随之来阜宁务工。经人介绍,周庆英结识当时做裁缝生意的袁余承。俩人一见钟情,没逛过商店,也没看过电影,怀着对美好人生的憧憬,不久便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日子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凭借袁余承熟练的裁缝手艺,也能过得比较滋润。然而,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平静祥和的生活却被一场横祸彻底打碎了。婚后的第3个春节刚过,袁余承被检查出患有I型糖尿病,加上他原来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不到半年时间就双目失明,不仅不能下地劳动,而且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
  丈夫的意外失明使这个家塌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也失去了。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了周庆英身上。“当时觉得天要塌下来的感觉,不知道如何面对。”周庆英回忆说。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煎熬,周庆英暗暗下定决心——既然命运把她和丈夫从这么远的地方连在了一起,她就要承担起作为一个妻子的责任,竭尽全力照顾好丈夫,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风风雨雨不离不弃

  一张简陋的桌子、一几老式的条台、一张破旧的床铺,是记者在周庆英家中见到的仅有的家具。紧挨着堂屋的厨房里光线昏暗,但是却收拾得很整洁,墙角堆放着干树枝等柴火,瓦缸里的水清澈洁净,地面桌子没有一丝灰尘,处处折射出女主人周庆英的勤劳。“小周是我们大家心中公认的好人。”熟悉的邻居都这么说。
  “自己再苦再累不要紧,丈夫是我最亲的人,我不能丢下他。”14年如一日,照顾失明、身患糖尿病的丈夫,这是常人很难想象的事,周庆英却做到了。这些年,周庆英舍不得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很难吃上一次肉,省下来的钱都留着给丈夫买药打针。常年的操劳使她的身体变得很虚弱,甚至连自己子宫里长了肿瘤都不知道。
  “这还是卫生部门给农村妇女免费健康筛查时发现的,从来没听她说过,也没见她喊过疼。要不是这次检查发现,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呢!”说到以往的事情,袁余承动情地流下了泪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面对困境,周庆英和袁余承始终相守相扶。
  每天早上5点多钟,她就起床烧饭,然后给丈夫打针、喂他吃饭。每天夜里,丈夫要解好几次小便,周庆英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都起床搀扶着他到外面的厕所解手。为了贴补家用,十几年间,周庆英打过零工,在建筑工地做过小工……可以说,只要是能想到的脏活累活,她都尝试过。难过的时候,她便暗暗为自己鼓劲: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咬牙坚持下去,撑起这个残缺的家。

“如果有来生,我还嫁给他”

  由于病情的发展,身体越来越差,两个肾脏已经全部损坏,血糖目前已是3个加号,再加上眼睛完全看不见,绝望的袁余承有时候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给妻子造成生活的拖累。但是他一想到自己走后,就只剩下妻子孤苦伶仃一个人,又心生许多不舍。记者了解到,由于袁余承身患重症糖尿病,没有办法生育孩子,再加上家庭实在是贫困交迫,所以至今依然膝下无子,这也算是两人心中小小的遗憾。
  “作为丈夫,我拖累她的实在是太多了。这么多年来,她一心为这个家操持,没穿过几件像样的衣服,没吃过几顿好饭。”谈及妻子这么多年来为这个家无怨无悔的辛苦付出,袁余承不停地抹眼泪。周庆英担心地告诉记者:“现在老袁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我只想活得比他长一点,让我伺候他终老。”
  作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周庆英不仅要帮着丈夫买药、打针,还要操劳琐碎的家务和繁重的农活。有时候,袁余承在家实在闷得慌,想到亲戚家散散心、到集镇上听听热闹,周庆英总是随叫随到,只要丈夫说到哪里,就用三轮车把他载到哪里。生活的艰辛使得周庆英比同龄人苍老许多,但是她无怨无悔,用自己朴实的言行,诠释着夫妻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真谛。
  “虽然丈夫的病无法痊愈,但只要能和他一直在一起,我就知足了!”腼腆的周庆英表达着自己的简单愿望,“如果有来生,我还嫁给他!”没多少文化的周庆英,虽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做的一切都是平常的事,可就是这些平常的小事,在邻里被互相传颂,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