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浩:当兵是一生的荣光
  【人物名片】 郭长浩,原郭集乡郭集村人。1932年生,1946年入伍,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1958年退役返乡。
  11月6日,记者来到陈涛镇郭集村的郭长浩老人家中。老人瘦高身材,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清晰。
  “小时候家里9口人、7亩地,土地贫瘠,长不出庄稼,日子难过。1946年初,同村的王中华所在的部队刚好驻在郭集,我就向他提出参军的请求。”回忆往事,郭长浩老人显得异常兴奋,“第二天,我饭都没吃,早早就跟随王中华去找指导员。指导员和队长对我都比较满意,就把我留下了。”
  1946年10月,在跟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战斗中,郭长浩的脚脖受伤,肿得跟馒头一样。他怕耽误部队行军,就一路忍着,没想到后来越发严重,路都走不了,指导员安排了副担架,一路把他抬到了山东石门。
  回首往昔,恍若隔世,却又历历在目。谈及过往的艰辛,郭长浩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静又安详。
  “1947年,我就随着部队去安徽打游击战。那时候每天都是夜里行军,饿了就吃点窝窝头或者煎饼充饥。拿下一个据点后,部队补给完弹药和粮食后就去打下一个据点。”郭长浩说。
  1948年11月,刚满17岁的郭长浩被编入江淮军区独立旅2团,参加了淮海战役。
  “有一天,天快亮的时候,一个姓侯的战友起身去方便时发现外面有动静,由于天色暗,他也没看清是什么,就赶紧回来喊我起床。我把枪一提,出门一看,敌人正沿着屋檐直往南边奔去,我赶紧回头喊战友们赶快起床,敌人上来了!”郭长浩一边说着,一边做着提枪的动作,“然后我们队长就开始指挥架机枪准备战斗。旁边有条不到一米宽的巷子,当时就把机枪架在老百姓家的砖头上。后来敌军一个连长骑着马跑了,后面的敌军都慌了神,就在这时候,我们的机枪响起来了,敌人当时就吓得匐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队长就对敌人喊话,说我们有2个团的兵力,让敌人赶紧投降。没一会儿,敌人一个连的人全部缴械投降,没费我们一兵一卒!”
  1949年,江淮军区独立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101师,郭长浩被编入第34军101师302团通讯连,4月参加了渡江战役。
  “34军的渡江地点在镇江一带。一天拂晓,我们大部队全部登上了提前准备好的船上,架上机枪准备渡江。说来也怪,那天早上,江面上风平浪静,大部队平安无事渡了江。”郭长浩说,“渡江后我们就直奔镇江。后来在镇江老百姓家里住了不到一个月。组织上有纪律,不管到哪里都要和老百姓搞好关系,不准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抗美援朝时期,郭长浩被编入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政治部警卫排。1953年,他所在的安东防空司令部遭到了美军的轰炸,幸运的是,这次轰炸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958年,郭长浩退伍回乡,成了一名普通的村民。“从分田到户,到改革开放,再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谈及这70年来的发展变化,老人的脸上露出了幸福而又满足的笑容说,“当兵是我这一生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