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真实记录滨海历史上发生的大事要事,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口述历史话初心”专栏,通过对我县部分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的采访,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再现滨海革命和建设年代的峥嵘岁月,还原滨海儿女的赤子情怀,激励全县百万干群坚守初心使命,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向前列。
【人物名片】 管国桂,原名管国贵,1928年出生,原八滩区七巨乡农兴村人(现滨海港经济区首乌村)。1945年入伍,参加过涟水战斗、安徽长山阻击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0年调至空军第五师历任军械兵、军械员、军械师,参加过抗美援朝,1952年参加国庆阅兵。1957年复员回乡后先后担任过新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工办主任。荣获解放奖章,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滨海港经济区首乌村有这样一位老军人, 17岁参加革命,从陆军到空军,几经生死,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为保证飞行安全一丝不苟,为社会主义建设倾注心血,他叫管国桂。近日,记者在首乌村一间干净整洁的瓦房内见到了这位老人,虽然已是91岁的高龄,但他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清晰。看到我们的到来,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开心地与我们聊起他的革命故事……
“我是1945年参加新四军的。参军前,家里有6口人,基本没有地,主要靠捕鱼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苦,特别是开春后,一天两顿都吃不周全。参军后,我被分到新四军二师6旅16团3营9连任通讯兵。后经教导员介绍,我入了党。”
当通讯兵是最危险的,打仗的时候是第一线,连长下命令就必须要跑,要利用地形地物掩护。后来有了经验,一头跑一头就要趴下去,不管有什么你都要趴下去,趴的时候就要把下个线路想好,如果犹豫就会被敌人子弹打中,爬起来就跑,分几个阶段,因为一次只能跑百十米。说起自己在战场上传递命令的经历时,管国桂一边说着,还一边示范作出跑动的姿势。
在管国桂的战争回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山狙击战。老人说为策应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作战,1947年他随所在的34旅100团进入安徽淮南。在长山狙击战中,一开始我方是3个团加上一个地方支队,准备消灭国民党部队的一个团。当时其他队伍在埋伏,他所在的团去引诱敌人,边打边退,用的是口袋阵。战斗中,抓到了对方一个俘虏才晓得,原来国民党军有4个团的兵力,兵力比我方的多,而且对方只知道我方有1个团,就想过来吃掉我们。那时已到了包抄敌人的时间,我方埋伏的2个团就从敌人后边开始包抄,双方打了1天的拉锯战,最后国民党军队就撤退了,消灭了他们1个团。
结果第二天,他们来了13个团的兵力,而我方的另外2个团已撤走了,留下管国桂所在的团和敌人周旋。“当时到处是炮声、枪声,只感觉枪弹就在耳边飞,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但战友们毫不畏惧,一往无前地冲锋陷阵。我们教导员就是在那次战斗中被敌人击中牺牲的,我自己被子弹擦过膝盖,裤子棉花都打出来了,庆幸的是就擦破点皮,晚上睡觉打开背包发现了3个子弹头,自己还一点都没感觉到。” 说到这里,管国桂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战友间生死相依的年代。
说起国庆70周年阅兵式,老人激情澎湃。特别是当飞行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时,他更是激动得难以自抑。“作为空军的曾经一员,看到现在国家力量的强大,感到特别自豪。”
1950年上半年,空军第五师在徐州扩建时,管国桂被调去做军械兵。当时空军地面部队由机械师、机械员、机械兵、军械员、军械兵和特种设备携带员组成,而他负责维修检查和护理飞机上的火炮、机枪、炸弹、照相系统、瞄准系统、信号系统。1950年11月,管国桂跟随部队到东北参加抗美援朝。
采访中,管国桂向记者讲述了他在空军时“三进三出学校”故事。1951年底,他升为中队军械师,一人管理4架飞机,部队领导看他技术好但是没有文化,就送他到东北空军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可是1952年3月,因为部队要到北京参加国庆阅兵,就把他调回部队去了北京,当时负责4架飞机安全检查。阅兵任务完成后,部队领导第二次把他送到学校学习,1953年,他所在部队进驻大连执行军事任务就再一次把他调回。1956年,管国桂结婚后,部队领导认为他技术好还能干,就第三次送他去学校,结果还是没学成。对于自己的学习经历,老人颇有些遗憾。
1957年,管国桂复员回乡后,在老家担任了16年的新河大队党支部书记。16年间,他没向大队报过一斤粮一斤草。到做公社工办主任时,通过苏州一个表兄买了13台电动机回来,先后办了塑料厂、盐厂、建筑站、农机站等11个厂站,把镇办工业办得红红火火。
回忆烽火岁月,管国桂很庆幸打仗时,伤皮没伤骨;对于现在的生活,管国桂很满足,用他的话说:“滨海这些年发展快,变化大,身为滨海人,我感到特别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