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养殖基地,在互联网上卖草鸡;紧盯市场信息,实施特色种植;发展高架式草莓栽培,助力村级集体增收……在我县,许多在外打拼多年经营理念新、有了一定资本积累、理解市场需求的创业者,把目光又转向农村这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去年以来,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积极引导一批创业有成人士回乡创业,帮助他们示范引领发展新型种养殖,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给我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
“蔬菜大王”的种植经
今年52岁的郑永远是滨海港镇人。多年来,他一直在无锡蔬菜销售批发市场从事销售工作。常年的蔬菜销售让他对该市场信息把握精准,是一位市场经验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蔬菜大王”。
“蔬菜种植,紧跟着市场需求来安排茬口,既能及时保障蔬菜的淡季供应,又能防止菜贱滞销,确保种菜有赚头。”在郑永远看来,进行大棚种植,首先要紧跟现在的信息时代发展步伐,时刻掌握市场发展的动态,对种植做出及时的调整,这样才能在种植的过程中规避一定的风险。
“在自己的创业路上,能够带动乡亲们种植适销对路、附加值高的蔬果,带动大家致富奔小康,这是我最大的心愿。”说起返乡打造蔬果示范基地的初衷,郑永远这样回答。
在帮扶工作队和县农业园的支持下,郑永远注资500万元成立景铭农业发展公司,流转了100亩土地,邀请山东寿光蔬菜种植能手来园内驻点指导种植,计划用两年时间打造百亩蔬果示范园,培训当地种植户,在此基础上打造蔬菜实践培训基地。
“门外汉”种出致富田
走进东坎街道沙浦村红胜火草莓园,与我们印象里传统的草莓种植方式不同,这里的草莓都是种在架子上的。这是省委驻滨帮扶工作队打造的有机草莓示范项目。
草莓园的主人叫陈乃久,以前在外地做工程,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后,想着回乡创业,但却不知道做什么好。得知他的想法后,驻滨工作队决定引导他发展设施农业,村集体以技术支持和固定资产等方式入股分红,连续5年每年可获固定分红5万元。
在帮扶工作队的技术指导下,陈乃久这个从没种过草莓的门外汉也能种植出优质的精品草莓来,当年收获的草莓就获得了省级金奖。陈乃久说:“下一步,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更好带动村集体增收。”
小草鸡“热”销大上海
35岁的黄华山是界牌镇人,在上海打拼10多年,去年他创办了农业科技公司,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健康营养的滨海界牌草鸡品牌。
说起现在养草鸡,黄华山表示当时在做门窗工程时候,经常将草鸡作为附赠小礼物,没想到雇主们非常喜欢这种散养的苏北草鸡。我县农业资源丰富,他觉得这是个商机,决定抓住全面接轨上海机遇,成立了上海众睿农业科技公司,他的堂弟甚至变卖了上海一处房产,携妻女回到家乡承租林地发展散养草鸡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帮扶工作队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联系林地,寻找有养鸡技术的当地低收入户参与饲养,让项目得以迅速实施,并初见成效。目前,通过营销运作,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带动当地养殖户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放大滨海界牌草鸡品牌在上海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我县,这样的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扮演着现代农业示范者、传播者、引领者的角色,正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蝶变”的引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