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期
版面
上期
下期
- 01版
- 02版
- 03版
- 04版
![](/uploadfile/epaper/201910/201910150727323650.jpg)
让脱贫之路越走越实———我县构建“1+4”责任体系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近年来,我县强化党建引领促脱贫,把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着力构建“四化四抓”党建工作体系,始终紧抓“1+4”责任体系不放松,精准发力助脱贫,推动了党建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截至目前,20个省定、9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贫困发生率降至1.82%。与村民收入一同提升的,还有党风廉政满意度。据统计,全县群众对农村干部的满意率达95%以上。
肩扛责任,建强堡垒牢基础
为抓实体系建设责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落实工作机制,我县多措并举,组织县领导、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党员干部投身到脱贫攻坚一线。
筑牢组织体系。推行农村支部“两主多辅”设置模式,调整优化党支部1017个,设立产业型党支部356个,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示范岗设在致富项目中;每年按10%比例倒排“双弱村”,通过领导干部“包”、机关单位“帮”、先进组织“带”、相关部门“促”等措施,“一村一策”整顿提升,推动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火车头。
织密责任体系。我县将抓党建促脱贫作为“书记项目”纳入镇村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压实县镇村三级责任;实行“1+3”挂钩帮户,1.3万名党员干部结对4.2万户低收入农户;实行“N+1”包保扶村,180家单位和企业结对296个村(社区),实现挂钩帮扶全覆盖。
扎紧推进体系。细化任务、措施、问题、责任、时序“五张清单”,健全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政策保障、督查考核、约谈问责“五项机制”,县领导全部联系到镇(区、街道)、挂钩到村(社区)、结对到户,每个镇(区、街道)配备3名以上专职扶贫人员,每个村(社区)明确1名扶贫专干,每个小组落实1名扶贫联络员,20个省定、9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面达标。
培育队伍,激活攻坚新动能
放弃一年三五十万元收入的工作,回到村里当起村党总支书记,宋明的选择,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但他本人却越干越带劲。
“刚回村里确实很辛苦,但是现在村干部报酬待遇提高了,村里开始有变化了,越干越有成就感!”几年下来,400多户农户被带动起来流转了土地,800亩梨园已经挂果,蔬菜大棚一眼望不到边,村集体一年收入50万元。村里老人一早把孙辈送到幼儿园,还可以在家门口务工,一户一年能增收1.5万元。“现在村上没有闲人!”宋明自豪地说。
脱贫攻坚,带头人很关键。近年来,我县牢牢抓住村干部这个龙头,通过邀能人返乡、选贤人治理、派干部驻村,建强“领头雁”队伍。近3年新增投入1.12亿元,大幅提高村干部报酬,建立村干部报酬持续增长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激励的另一面是约束,我县还出台村干部目标考核、规范化管理等办法,推行“四定”管理,对村书记压实责任、挂图作战,制定村干部廉洁履职“十个严禁”。
全县先后从机关选派176名年轻干部担任村(社区)“第一书记”,择优选聘302名退役士兵到村(社区)任职。经过近3年动态调整,村(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下降6.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上升4.8%。
此外,我县积极为村干部“赋能”,组织优秀人才和贫困农户结对,遴选专业人才组成流动服务队,开展常态服务。采取县集中培训、镇常态轮训、村以会代训,举办多期村干部示范班、村书记大讲堂、“田间学堂”等。多管齐下,全县村干部面貌焕然一新,为他们干事创业夯实了群众基础。
惠民利民,幸福温度入民心
滨海港经济区翻身河村农民蔺新华去年10月被诊断患脑动脉瘤,手术医疗费14.2万元,除去各种报销补助后,个人实际承担仅1.1万元。“现在政策好,要不是有各种补助,14.2万元的医疗费,对我们低收入家庭来说,实在背负不起。”蔺新华对记者说。
蔺新华是我县在织牢健康扶贫保障网过程中的受益人之一。近年来,我县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统筹兼顾,按照“精准到户、分类施策”原则,加快构筑健康服务体系、医疗服务水平、政策落实“三道防线”,通过提高新农合补偿水平、降低住院费用结报补偿起付线、调优分段报销补偿方法、发挥兜底医疗保障作用,致力让患病的低收入人口少花钱、不花钱,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发展有思路,惠民有温度。帮扶发展创业项目3300多个,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完成教育资助2497万元,受惠低收入农户子女3.5万人次……近年来,我县积极拓宽多元化富民渠道,构建以产业扶贫为引领,就业、教育、健康、安居、资产收益、社会扶贫为支撑,托底扶贫为保障的“1+6+1”立体帮扶体系,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小康建设的有机衔接。
聚焦帮扶惠民,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近年来,我县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在全省率先实行全民健康免费体检,建立低收入农户免费送药、免费参合等“三免四补两简化”机制,围绕学有所教,幼儿园到大学教育帮扶实现全覆盖。围绕住有所居,聚焦低收入农户、低保户等四类重点对象,加快改善低收入农户住房条件,已建成12个、在建27个、提升32个。围绕吃穿不愁,推动政策性保障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健全完善以城乡低保、五保为主体的兜底保障体系。聚焦巩固提升,让党的旗帜引领小康建设。坚持将全面小康建设与脱贫攻坚统筹推进、有机融合,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项目强村,产业之花开正艳
正红镇陈圩村第一批脱贫户刘必峻,一得空闲就到镇里扶贫车间打工。“这是用柳条编的筐篮、餐盒、宠物窝、收纳箱、成套桌椅等,每一件都精美实用。我上年纪了,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不能外出打工,好在有空就能到这儿来打工,每个月能挣到2000多块。多亏政府为我们开辟了致富渠道,使我家脱了贫。”刘必峻高兴地说。
产业和项目是强村富民的重中之重。我县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实行一村一策整顿提升,县财政整合资金注资发展光伏、设施农业等项目,帮助村集体增收。
选对产业抓准路,铺就脱贫致富路。我县充分推广运用“强村十八策”“强村十八招”,村党组织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48个,发展林果、白首乌等五大富民特色产业,建设10个万亩基地,实施到户产业项目3.28万个,发展光伏、设施农业等集体增收项目126个。
产业发展了,收益增加了,如何惠及广大村民,关键要靠完善严密的机制来保障。我县推行农村基层管理非现金结算、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平台交易、村务公开、村会计异村任职四项制度,实行集中办公、坐班值班、帮办代办、首问负责四项机制,将流动“服务集市”变为固定“服务超市”。
项目强村为乡村引来发展“活水”。我县还统筹3.3亿元资金为226个村量化配股,盘活村级资产资源作价入股,统一经营、规范管理、按股分红,确保持续稳定增收,全县20个省定、9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