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追梦翔飞 PDF版
新闻检索
往期回顾
您现在的位置:第5899期 -> 03版 -> 新闻内容
回忆茅窝子
新闻作者:沈益亮  发布时间:2022-11-18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中,总有一些质朴本真的东西,值得我们回望。因为它们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曾经带给我们别样的温暖。茅窝子就是其中之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茅窝子走入每户寻常百姓家。时过境迁,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温暖的茅窝子,已经无人问津,在我们的生活里,渐行渐远。每到这个寒冷的时节,不知为何,我竟忽然想起了儿时的取暖神鞋——茅窝子。
  儿时,家乡农村沟塘比较多,在这些浅浅的水里,生长着高高密密的芦苇。秋末冬初是芦苇收获的季节。芦苇秆可以编织盖房子用的柴帘,那些芦苇花照例是要被切下来的,芦苇花就是编织茅窝子的最好材料。采集芦花要选择好时间,晚秋时节在芦花绒初开时釆集,是最好的时候,采早了绒太短,也不暖和;采晚了,开绒了容易飞,保暖性也不够。在那个久远的年月是村民们御寒的宝贝啊,这就是被称为茅窝子的原料。
  之所以叫茅窝子,因为它是用芦苇花编织一种冬天保暖的草鞋,它的学名应该叫芦苇鞋。茅窝子的外形类似草鞋,比草鞋要大,作用和棉鞋相同。脚穿进去可到脚踝。主要原料就是芦花头部的细秆。茅窝子的做法也较为繁杂,先要把苇秆用榔头敲松软,然后去掉多余的芦花,编织以前,要先洒水,芦苇秆远比稻草要硬,也有韧劲,编织过程中被苇秆划破是很正常的事情。编茅窝子的技术在收口上,生手往往在收口上一筹莫展,露出的茬子很多,穿的时候会划伤脚,这个时候,就要用一层厚布缝上一圈,然后,在里面填上编织前余下的芦花,不到半天,一双保暖的茅窝子成品就能从他们的手上到你的脚上,成为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过冬的必需品。茅窝的“咔嗒,咔嗒”声,就会不约而同地响起,那声音清脆、响亮,富有韵律,为沉寂的村庄,增添了盎然生机,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提到茅窝子,我想,60~80后出生的人们的心中,一定会涌出一股暖流。儿时的茅窝,穿在脚上,那保暖性,远远胜过现在的皮茅棉鞋;同时,茅窝还藏着我们最深最真切的记忆,寄托着每个人骨子里的乡愁。在当年,哪一个农村长大的人的童年不和茅窝有关联呢?
  茅窝子以防水、踏泥,厚厚的木底隔潮、防湿,毛茸茸的芦苇缨子隔寒保暖。讲究的人家,会把新买的茅窝子鞋口缝上一圈棉布,有的还会在茅窝子鞋面前端缝上一层,以保护茅窝子更加耐磨。如果爱惜着穿的话,一双茅窝子可以穿好几个冬天,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遇到下雪的日子,是小伙伴们最开心的时候,几个小伙伴穿上茅窝子去堆雪人打雪仗,踩着厚厚的积雪,留下自己深深浅浅的脚印,那种感觉,幸福无边。日子如水,潺潺流淌,弹指一挥间,沧桑流年,这是四五十年前少年的我。
  往事久矣,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现在的乡间已很难见到茅窝子的踪迹了,人们冬天的穿着,不再单单以“暖”为基调,同样,时尚也成了大家考量的重要因素。于是,看起来有些丑陋的茅窝子逐渐被皮棉鞋所代替。但这段关于温暖的记忆,却在大家的心中永不弥散。茅窝子作为一项独特的乡间工艺,它曾经带给我们的温暖,和那清脆的咔嗒声,依然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回荡着。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滨海新闻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盐城蓝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1060847号-2